屏山县中都镇简介

2010-12-12 12:54:19  来自本站综合

反馈 打 印

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中都镇位于屏山县西北部,驻地新场(新街社区),距县城64公里,距向家坝电站88公里,东邻乐山市沐川县,南接屏山县太平乡;西、北分别与屏山县新市镇、乐山市马边县交界。全镇总面积140平方公里,辖24个行政村,1个社区,173村(居)民小组;总人口28405人(2007年数据);耕地25143亩;境内海拔400米—1400米,森林覆盖率18.5%,地形、气侯呈立体分布明显,全镇年平均温度约17.7℃,四周均为1000米以上高山,最高峰为五指山,达1800米以上,横贯东北,有效地阻挡了寒流,故日照长,气温高,俗称"干中都",全镇气候因较独特,被宜宾市气象局单列为“中都河谷气候”。主要河流为发源自乐山市马边县,贯穿中都镇全境至新市镇流入金沙江的中都河。

中都镇地处向家坝电站水库的非淹没区,距电站仅88公里,是屏山县向家坝电站移民的接收安置重镇。中都镇已接通国道213线,是宜宾市少数几个距四川省会成都市距离最近的乡镇之一,通往新市镇金沙江货运码头车程也仅需30分钟左右。

中都镇农特产品主要有白魔芋、烤烟、生猪、页岩砖等等,出产的白魔芋精粉不但畅销国内,更大量出口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,因其品质独特,更引来日本专家亲临研究;中都镇还是屏山县烤烟生产基地镇和生猪出口大镇。

中都镇还是屏山县“移民迁城”战略设置的重点工业特区,已吸引到九河磷化工厂等一批企业进驻。

中都镇春秋时即属古蜀王子孙封地,名沐道。唐、宋时改名夷都。元及明初在此置沐川长官司,领有今中都、太平、安全、马边、沐川地。万历十七年(1589年)改名中都。清代建中都乡,辖今中都镇、太平乡、安全乡。1952年在中都建第六区,1956年撤消并入新市区,1960年又恢复为中都区,1992年撤区并乡,建制调整,将白塔、中都两乡合并设立中都镇。2006年6月全县乡镇综合配套改革,原安全乡并入中都镇。

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:宏安村北华山建于明弘治初的北方寺、附近太平沟弘治七年的摩崖造像观音、龙神二龛、比邻有两米金刚坐像及释迦佛、观音、雷祖等神像二十尊的蛟龙寺;建于明正统元年(1436年)的楞严寺;明中叶所建文庙(也名文武宫、文昌祠);清嘉庆二十五年所建之明朝顾将军墓风水塔;建于清同治二年的回头山字库、嘉庆四年的高峰村字库;神秘的红宝子崖墓;碑刻题记有明嘉庆七年的海来溪丹霞洞、迎恩桥题记;古民居方面有安家村大庄园、王家老房子等。

中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人物。其代表之一的李宗煌(1899—1949),字仲华,又名字华,化名华正国,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川南地区组织创始人之一,民革川南负责人。1944年在成都创办《大义周刊》,1947年当选为屏山县“国大代表”。参加过第一次总统选举。1949年11月29日被杀害,时年49岁。1983年7月1日,民政部为其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。

 

编辑:中都新网      

相关报道:


屏山县中都镇简介